宽鳍鱲

宽鳍鱲,学名 (Zacco platypus),曾用名 (Opsariichthys platypus),别名桃花鱼、双尾鱼、红车公、红翅子、白糯鱼、七色鱼等,是鲤形目鲤科鱲属,分布于东亚地区广泛分布,包括中国 (除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区外的大部分水域) 、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北部等。宽鳍鱲是典型的中上层溪流性鱼类,偏爱水质清澈、溶氧量高、水流较急、砂石或卵石底质的中小型山涧溪流、河流支流上游,也见于水质好的湖泊、水库出水口附近。宽鳍鱲在中国属于 「三有」 保护动物 (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),禁止非法捕捞和交易野生种群,在观赏鱼市场看见以及购买的为人工繁殖个体。

样式

宽鳍鱲在体型上体侧扁,略呈纺锤形,体长通常在 10-15 厘米,最大可达 20 厘米左右。头较短小。口位于头部前端,口裂稍向上倾斜。鳞片中等大小,侧线完全,在胸鳍上方显著向下弯曲。背鳍起点略后于腹鳍起点,臀鳍较长,雄鱼尤为明显,有时可达尾鳍基部,胸鳍末端尖,腹鳍较短小,尾鳍呈深叉形。宽鳍鱲雄鱼极其艳丽,在繁殖季节尤为显著。体侧有蓝绿色的垂直宽条纹,呈片面状,条纹间常泛粉红色或橙红色。背鳍和臀鳍呈鲜艳的橙红色或粉红色,边缘常带白色或黑色。胸鳍、腹鳍、尾鳍也可能带红色或橙色。头部、吻部、鳃盖等部位可能出现珠星。雌鱼体色朴素很多,整体呈银白色或淡黄褐色,体侧可能有暗淡的垂直条纹或不明显的斑点。各鳍透明或略带淡黄色。幼鱼和非繁殖期雄鱼体色接近雌鱼,但雄鱼通常更显修长,鳍更长。

习性

宽鳍鱲高度群居,常结成大群在水域中上层快速游动,活泼好动,游泳迅速敏捷,尤其擅长在流水中保持位置,在溪流中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的场景非常壮观。繁殖季节,强壮的雄鱼会占据特定的石滩或砂砾区域作为产卵场,驱逐其他雄鱼,并吸引雌鱼前来。宽鳍鱲对水流有强烈的正趋性,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流水中活动。在受惊或试图越过障碍时,具有一定的跳跃能力。宽鳍鱲属于广温性鱼类,但偏好凉爽水质。适宜水温通常在 16℃-24°C 之间。能耐受较低水温,接近 0°C 时进入半休眠,但不耐高温,水温持续超过 28℃-30°C 会严重不适甚至死亡。

食物

宽鳍鱲是杂食性偏肉食性,主要食物水生昆虫及幼虫是其主要食物来源,如蜉蝣、石蝇、石蛾、摇蚊的幼虫和成虫,小型甲壳动物枝角类 (水蚤) 、桡足类、小型虾类等,浮游动物。偶尔食吃藻类、植物碎屑、有机腐殖质等,也可能会捕食非常小的鱼苗和鱼卵。它们主要在水体中上层主动觅食,也会在水底石缝中搜寻。人工饲养环境下,宽鳍鱲的喂食需要尽量模拟其自然食性,可使用冷冻或干燥活饵作为安全便捷替代,如冷冻红虫、血虫、水蚤、丰年虾、干燥红虫、南极磷虾干 (需泡软后投喂,避免胀气) 等。针对拒食人工饲料的个体,可使用饥饿法,停食 1-2 天后,用人工饲料混合活饵投喂,也可以与已接受饲料的鱼混养,激发抢食行为。

繁殖

宽鳍鱲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,3 月下旬至 6 月,具体时间受水温影响,水温升至 18°C 以上时比较活跃。繁殖期的性成熟的雄鱼会展现出极其艳丽的婚姻色,雄鱼选择水流较急、底质为砂砾或卵石的浅水区作为产卵场,并驱赶其他雄鱼,雄鱼间会围绕雌鱼激烈追逐求偶。雌鱼将卵产在雄鱼占据的砂砾或卵石缝隙间,卵具有粘性,能粘附在石块上。雄鱼随后排精使卵受精,受精卵在流水冲刷下孵化,亲鱼无护卵护幼行为。宽鳍鱲的怀卵量中等,一次产卵数千粒不等。在人工繁殖情境,水族箱中成功繁殖有一定难度,需要模拟溪流环境,如强水流、砂砾底床、合适水温以及提供充足的躲避空间让卵附着并躲避亲鱼吞食。

饲养环境

饲养宽鳍鱲比较有挑战性,主要是对水质和空间要求高。饲养宽鳍鱲的鱼缸尺寸越大越好,因其群游、活跃、需要水流,建议 1 米以上的鱼缸,长型缸更佳。饲养一群需至少 6 条以上,建议 150 升以上水体,越多越能展现自然行为。宽鳍鱲对氨、亚硝酸盐极其敏感,水质水温必须保持凉爽,最佳 16℃-24°C,绝对不能长期超过 28°C,夏季需要冷水机或放置在非常凉爽的房间,如地下室或空调房,夏季高温是宽鳍鱲的主要死因。适宜宽鳍鱲的酸碱度是中性至弱碱性,pH7.0-8.0 为宜,硬度为中等偏硬的水更合适。饲养宽鳍鱲需模拟溪流环境,功率强大的过滤系统必不可少,如外置滤桶、滴流过滤,用来制造显著的全缸水流。造浪泵也常被用来辅助制造湍急水流。强水流本身有助于增氧,但水体仍需保证极高的溶氧量,加装额外的气泵或使用能打散水流的出水口非常必要。底床推荐中小型鹅卵石、溪流砂砾,避免细沙被水流冲起,造景模拟溪流环境,放置大量光滑的、大小不一的鹅卵石,堆叠形成缝隙和洞穴供躲藏和可能的产卵,可以点缀沉木,但要确保不会过度软化水质。于中上层保持大片开阔的游泳运动空间。植物可选种少量耐寒、耐水流冲刷的植物,将水草固定在石头或沉木上,如水榕、铁皇冠、莫丝、金鱼藻、苦草等。光照上中等偏强光照有助于藻类生长,这样可以提供额外食物和稳定水质,并激发雄鱼的艳丽体色,自然光或水族灯均可。十分建议群养至少 6 条以上,雄鱼在繁殖期可能有争斗,但足够大的空间和雌雄比例 (建议雌多雄少) 能缓解。异种混养需谨慎,仅能考虑对水质 (高氧、低温、强水流) 要求极其相似的鱼,常见且相对合适的搭配有其他鱲属鱼类,如马口鱲、长鳍鱲、小䱗、某些鳑鲏、虾虎鱼类 (枝牙虾虎、褐吻虾虎等,需提供底部洞穴) 、吸鳅类 (如拟腹吸鳅、缨口鳅) 。需避免混养行动缓慢、鱼鳍宽大的鱼,如金鱼、斗鱼、神仙鱼等,它们会被宽鳍鱲啄咬骚扰。不适合混养对低温或强水流不耐受的鱼,也不适合混养体型过小可能被当成食物的鱼苗虾类,更不适合混养大型凶猛鱼类。

鱼病防治

宽鳍鱲在良好环境下相对强壮,但水质恶化、温度不适、应激是其患病主因。常见疾病及防治: 1 、白点病 (小瓜虫病):症状是体表、鳍、鳃出现白色小点 (盐粒状),鱼体摩擦物体,呼吸急促。诱因是水温剧烈波动、水质差、新鱼带入。治疗方法是升温,但升温对宽鳍鱲极其危险,需谨慎,把握控制在 28°C 以下且时间不可过长。治疗上首选含孔雀石绿的专治白点药,注意用量和禁用期,也可使用含亚甲基蓝的药。日常加强水质管理,冷水鱼治白点非常棘手。 2 、水霉病:症状是体表伤口、溃烂处长出棉絮状灰白色菌丝。诱因是低温、外伤、水质差。治疗方法是保持水质清洁,可使用亚甲基蓝、土霉素等抗菌药物药浴。提高水温同样需谨慎。 3 、烂鳃/烂鳍病:症状是鳃丝发白、肿胀、溃烂;鳍边缘发白、溃烂、融解。诱因是细菌感染,常为柱状黄杆菌,水质恶化是主因。治疗方法是改善水质是首要任务,通过大量换水、加强过滤来调理。可使用黄粉 (呋喃西林) 、土霉素、专治细菌性的鱼药药浴。 4 、锚头蚤、鱼虱等体外寄生虫:症状是肉眼可见虫体附着在鱼体,锚头蚤像细针插入,鱼虱扁平爬行。症状是鱼烦躁、摩擦物体。诱因一般是新鱼、活饵带入。治疗方法是手工拔除,或使用敌百虫并严格按剂量,也可使用专用杀虫剂。检疫是预防的关键。 5 、内寄生虫:症状是消瘦、腹胀、肛门拖白便、厌食。治疗方法是使用专用内寄药,如含甲硝唑、吡喹酮成分。日常饲养需避免投喂不洁活食。 6 、应激反应/物理损伤:症状是体色暗淡、呆滞、拒食、躲藏、跳跃撞缸导致外伤。诱因是环境突变,如水温水质巨变、运输、惊吓、混养不当等。处理方法为保持环境稳定安静,减少干扰,提供躲避,并立刻治疗外伤以防感染。严重应激可考虑使用维生素 C 缓解。

重要提示

中国法律保护野生宽鳍鱲,禁止非法捕捞、交易和饲养野生个体。请务必购买合法人工繁殖的个体。宽鳍鱲是高级冷水观赏鱼,对水质、温度、水流、空间要求极高,适合具备一定饲养条件以及水平的饲养者,应具备应对夏天高温的冷水设备,务必做好充分准备再尝试饲养。宽鳍鱲因其绚丽的婚姻色和群游习性极具魅力,是原生鱼爱好者们的心之所向。在原生缸内自由群游的宽鳍鱲如同一幅画卷,获得的观赏体验是无与伦比的。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