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帆玫瑰鲫

大帆玫瑰鲫大帆玫瑰鲫,学名 (Pethia conchonius),(曾用名 Barbus conchonius) 别名玫瑰鲫、红玫瑰鱼、大帆玫瑰鱼、大帆红玫瑰,属鲤科 (Cyprinidae) 起源于印度东北部、孟加拉国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河流、溪流、湖泊和池塘。大帆玫瑰鲫是普通玫瑰鲫 (Pethia conchonius) 的人工选育变种。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极其发达、飘逸的背鳍和臀鳍 (尤其是雄鱼),以及鲜艳的玫瑰红色 (尤其在繁殖期或状态好时)。它们比普通玫瑰鲫更受欢迎,观赏性更高。大帆玫瑰鲫性情相对温和、活泼,具备群游性。但有时在繁殖期或空间不足时,雄鱼间会有追逐,对行动缓慢或长鳍鱼如神仙鱼、斗鱼等,可能偶尔有轻微骚扰的咬鳍倾向,但通常不具严重攻击性。大帆玫瑰鲫适合混养,但需注意搭配。

大帆玫瑰鲫样式

大帆玫瑰鲫体型呈纺锤形,侧扁。体长通常可达 10-12 厘米,在鱼缸中一般可养到 7-9 厘米。大帆玫瑰鲫体色基础色是银白色或银灰色,略带黄绿色光泽,它们的标志色玫瑰红色是其主要特征。雄鱼在状态良好时,特别是繁殖期,身体会呈现出非常鲜艳、浓郁的玫瑰红或橙红色,尤其是背部、体侧上半部和各鳍,非常耀眼。雌鱼颜色通常较淡,偏黄或橙黄色。大帆玫瑰鲫体侧靠近尾柄处通常有一个明显的黑色斑点,幼鱼时更清晰,成鱼可能变淡或消失。大帆玫瑰鲫的背鳍极其发达、高耸、飘逸,是其 「大帆」 名称的由来,雄鱼的背鳍尤为夸张,边缘可能呈黑色或红色。大帆玫瑰鲫的臀鳍也相对较长,边缘可能呈黑色,尾鳍深叉形,通常呈红色或橙红色,腹鳍、胸鳍通常透明或略带红色。大帆玫瑰鲫的雄鱼体型通常更瘦长,颜色更鲜艳浓烈,尤其在繁殖期,背鳍和臀鳍异常发达、高耸、飘逸。雌鱼在体型更丰满,尤其抱卵时腹部膨大,身体颜色较淡,偏黄或橙黄,背鳍和臀鳍虽然也较大,但远不如雄鱼夸张、飘逸。

大帆玫瑰鲫习性

大帆玫瑰鲫属于典型的群居鱼类,建议至少同缸饲养 6 条以上。群养能让它们更有安全感,减少紧迫感,减少个别鱼的攻击性,尤其是雄鱼间的争斗,并展现出更自然的群游行为和更鲜艳的体色。大帆玫瑰鲫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层水域活动,但也时常上下游动探索,鱼体活跃度高,非常活泼好动,游泳迅速有力,饲养它们需要一定的游泳空间。大帆玫瑰鲫总体上的性情是温和的,但雄鱼在繁殖期或空间狭小、鱼只过少时可能更具领地意识或相互追逐。大帆玫瑰鲫的弹跳能力不错,受惊时有一定跳缸倾向,鱼缸需加盖。

大帆玫瑰鲫食物

大帆玫瑰鲫属杂食性鱼类,非常容易接受各种食物。人工饲料可选用优质的薄片饲料、小型颗粒饲料是主食首选。它们十分喜活饵或冷冻饵,非常爱吃,能增强体色和活力。如水蚤、红虫、丰年虾、水蚯蚓等。冷冻的更方便安全。日常偶尔需要补充一定的植物性食物,可以喂食煮熟的菠菜、黄瓜片、西葫芦片,或含有螺旋藻的饲料。日常饲喂中,我们需注意定时定量,每天喂食 1-2 次,每次以 2-3 分钟内吃完为宜,避免过量,贪吃和喂多容易导致肥胖和水质恶化。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来保证营养均衡。

大帆玫瑰鲫繁殖

大帆玫瑰鲫的繁殖方式是卵生,并有吃卵习性。亲鱼选择上选择健康、体色鲜艳、性成熟的个体,通常 8 个月以上月龄。繁殖缸准备一个独立的繁殖缸 (30-40 升即可),水温比原缸稍高 1℃-2℃(约 26℃-28℃),水质清洁、偏软 (GH 5-10 dGH)、弱酸性至中性 (pH 6.0-7.0),保持安静、昏暗环境。在缸底需铺设大量细叶水草 (如莫斯、金丝草) 或尼龙产卵网/毛线,用于收集和保护鱼卵。繁殖开始,将一对或一雄多雌放入繁殖缸,雌鱼将卵产在准备好的水草或网/毛线上,雄鱼随即受精。大帆玫瑰鲫的产卵量较大,一次可产数百粒卵。鱼卵受精后立即移走亲鱼,它们会大量吞食鱼卵。受精卵呈透明微黄色,未受精卵会变白,孵化时间约 24-36 小时,时间长短取决于水温。刚孵出的鱼苗非常小,吸附在水草或缸壁上,靠卵黄囊生存 2-3 天。卵黄囊吸收完后开始游动,此时需喂食超细粉末饲料、洄水 (草履虫) 或刚孵化的丰年虾无节幼体。饲养鱼苗时,保持水质清洁,少量多次换水,滴流换水法最佳,水流不宜过大。随着鱼苗长大,再逐渐过渡到更大尺寸的食物。

大帆玫瑰鲫饲养环境

鱼缸尺寸建议不小于 90 升,长 90 厘米以上。因为它们体型不算小,且需要群养和足够的游泳空间,鱼缸越大越好。水温度在 24℃-28°C 是最佳范围,能适应稍宽范围 18℃-30°C,但尽量保持水温稳定性。pH 值适应范围较广,6.0-7.5 均可,中性偏弱酸更理想。水质硬度可以软水到中等硬度水,GH5-15dGH 均可适应。饲养大帆玫瑰鲫的关键是水质必须稳定、清洁,它们对氨和亚硝酸盐非常敏感。使用过滤系统时需要强效稳定的过滤系统,如外置滤桶,提供良好的物理、生物过滤,并能制造适当的水流 (它们喜欢有一定水流的环境)。定期维护,清洗滤材,每周换水 20-30% 是维持良好水质的基石。使用除氯处理过的水,新水温度尽量接近原缸水。在鱼缸造景这方面,底砂使用细沙或小颗粒砾石均可,深色底砂更能衬托其鲜艳体色。造景目的提供充足的游泳空间是首要的。可以在背景和后景种植茂密的水草,如水兰、水榕、皇冠草等,为它们提供躲避和安全感,也有助于水质。中前景保持开阔。沉木和石头可以增加自然感和提供一些躲藏处。饲养大帆玫瑰鲫中等光照即可,过强光照可能引起藻类爆发,过弱则不利于水草生长 (如果种植水草)。可以使用定时器控制光照时间 (8-10 小时/天)。大帆玫瑰鲫可以与体型相当、习性活泼温和的鱼混养。例如其他温和的鲤科鱼 (如三角灯、樱桃灯、蓝线金灯)、小型脂鲤科鱼 (如黑莲灯、红鼻剪刀)、小型鲶鱼 (如小精灵、鼠鱼)、温和的慈鲷 (如某些短鲷、蓝眼皇冠) 等。需谨慎避免与行动非常缓慢的鱼混养,如神仙鱼幼鱼可能被骚扰、长鳍鱼如孔雀鱼雄鱼、斗鱼、燕鱼的长鳍可能被咬、过于凶猛或体型大很多的鱼也会威胁大帆玫瑰鲫的安全。

大帆玫瑰鲫鱼病防治

大帆玫瑰鲫体质强健,但不良水质、环境压力或新鱼带入病原体仍可能导致疾病。预防为主,进行良好水质管理是预防所有疾病的最核心要素。保持稳定、清洁的水质,定期检测氨、亚硝酸盐、硝酸盐、pH,规律换水。合理密度的饲养,避免过度拥挤。新购买的鱼务必先单独隔离检疫 2-4 周,确认无病无寄生虫后再放入主缸合缸。新加入的水草、沉木、石头等也可能带入病原,需清洗消毒,可使用高锰酸钾浸泡、沸水烫。日常饲料尽量提供多样化、高质量的食物,增强免疫力。减少应激反应,避免突然的水质、温度变化,保持环境安静,提供躲藏处。更多细节,不同鱼缸使用的捞网、刮藻刀等工具分开,避免不同水体菌群的交叉感染。 常见疾病及治疗: 1、白点病 (小瓜虫病):症状是体表、鳍上出现白色盐粒状小点,鱼摩擦物体,呼吸急促。治疗方法为升温至 30°C 并保持至少一周,加速寄生虫生命周期。可配合亚甲基蓝或专用白点药 (按说明书使用)。盐浴 1% 浓度,15-30 分钟,每天一次也可有效。同时加强换水频率和量。 2、水霉病:症状为体表或伤口处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。治疗方法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。可用亚甲基蓝、土霉素或专用水霉药治疗,轻微症状时可尝试盐浴。 3、烂鳍/烂尾病:症状是鳍边缘出现白浊、溃烂、缺损,严重时向身体蔓延。原因是由细菌感染 (如柱状病) 引起,水质差、打架受伤是诱因。治疗方法为改善水质,进行大量的换水。使用黄粉 (呋喃西林)、土霉素、专用细菌性鱼药,配合盐浴 (0.3%-0.5% 浓度,长期药浴) 辅助治疗。找出打架原因,是否因密度、混养不当。 4、寄生虫感染 (如锚头蚤、鱼虱、体内虫):症状为体表可见虫体、鱼蹭缸、消瘦、食欲不振、白便 (体内虫)。治疗方法是针对具体寄生虫用药,外寄可用敌百虫、专用外寄药,内寄可用甲硝唑、专用内寄药。准确诊断很重要。 5、细菌性感染 (如立鳞病、败血症):症状是立鳞,鳞片竖起像松果。败血症表现为体表充血、出血、溃疡,腹水等。情况通常较严重,需强力抗生素,如土霉素、氟哌酸、专用鱼用抗生素。隔离治疗,同时大幅改善水质。 防治大帆玫瑰鲫的病症的要点是要仔细观察症状,必要时拍照咨询专业人士。病鱼隔离治疗,将病鱼移至治疗缸单独进行,避免在主缸下药伤及无辜或破坏硝化系统。按说明书用药,严格遵循药物使用说明的剂量和疗程。加强水质管理,治疗期间和之后,保持治疗缸水质良好 (可能需要更频繁换水)。另一细节是,在治疗期间移除过滤器中的活性炭,以免吸附药物。  

大帆玫瑰鲫

 

 

正文完
 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