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雀鱼

孔雀鱼,学名 (Poecilia reticulata),别名凤尾鱼、彩虹鱼、百万鱼、古比鱼。属花鳉科,卵胎生鱼类。原产地在南美洲,委内瑞拉、圭亚那、巴西北部等地的淡水河流、溪流、沟渠中。孔雀鱼的特点是体型小巧玲珑,成年雄鱼 3-4 厘米,雌鱼 4-6 厘米,色彩绚丽多变,尾鳍形态丰富,性情温和,适应力强,繁殖能力惊人,故有 「百万鱼」 之称,是最受欢迎、最经典的热带观赏鱼之一,非常适合新手入门。

样式

孔雀鱼体色极其丰富,野生型为橄榄绿色,但经过长期人工培育,产生了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、黑、白以及各种金属色,如金属蓝、电光黄、蛇纹、蕾丝纹、礼服等数不清的色彩组合和图案。尾鳍形态是孔雀鱼最吸引人的地方,品种分类主要依据尾型,常见尾型有扇尾 (圆尾) 、三角尾、燕尾 (双剑、顶剑、底剑) 、旗尾 (矛尾) 、琴尾 (古典型) 、铲尾 (针尾) 、缎带 (背鳍和臀鳍延长) 等。

孔雀鱼的尾鳍大小差异很大,有些品种的尾鳍甚至超过身体长度,背鳍也形态也有差异,有的宽大如帆 (高鳍),有的则相对较小。孔雀鱼雄鱼体型较小,体色和鳍形极其华丽夺目,色彩鲜艳,尾鳍宽大舒展,臀鳍特化为棒状的交配器,雌鱼体型较大,腹部膨大,尤其怀孕时,体色相对朴素,通常为银灰色、淡蓝色或淡黄色,鳍形短小,臀鳍呈扇形,部分改良品种雌鱼比雄性更加美观,如褶扇母、天空蓝缎带母 (绣球) 等。

习性

孔雀鱼性情非常温和,适合群养。雄鱼之间偶尔会有轻微的追逐展示行为,但很少造成严重伤害。它们主要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,喜欢群游,建议至少饲养 4 条以上,群体越大越能展现其美丽,也能让鱼更有安全感。孔雀鱼对水质、水温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,但稳定适宜的环境是保证健康和艳丽的关键。孔雀鱼性情比较胆小,突然的强光、噪音或剧烈动作可能会使它们受惊乱窜。

食物

孔雀鱼是杂食性观赏鱼,几乎什么都吃。人工饲料可用优质的薄片饲料、颗粒饲料 (缓沉型小颗粒) 是主食,方便且营养均衡。活饵/冷冻饵可使用丰年虾 (成体和幼虫) 、红虫、水蚤、水蚯蚓 (线虫) 、孑孓 (蚊子幼虫) 等,都是非常好的蛋白质补充,能促进生长和发色。丰年虾幼虫 (刚孵化的) 是幼鱼的最佳开口食物。偶尔可以喂食煮熟的菠菜叶 (切碎) 、黄瓜片 (少量) 等植物性食物。孔雀鱼的喂食要点是少食多餐,每天喂食 2-3 次,每次以 2-3 分钟内吃完为宜。避免过量喂食导致水质恶化和鱼只肥胖。营养要均衡,主食饲料为主,定期补充活饵或冷冻饵增加营养和适口性。刚出生的幼鱼需要非常细小的食物,如碾碎的薄片饲料粉末、洄水或刚孵化的丰年虾幼虫。每天需要喂食 4-6 次。

繁殖

孔雀鱼繁殖方式为卵胎生,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,直接产出能自由游动觅食的幼鱼。孔雀鱼的繁殖能力极强,性成熟早,约两个半月到四个月左右性成熟,繁殖周期短,约 21-30 天一次,每胎产仔数量多,从十几条到上百条不等。在孔雀鱼的繁殖过程,雄鱼用生殖足将精子注入雌鱼体内。雌鱼怀孕,腹部逐渐膨大隆起,肛门上方的胎斑颜色逐渐加深,接近生产时,腹部会呈现方形。临近生产时,雌鱼寻找安静角落产下幼鱼,生产过程可能持续数小时。母鱼临近生产期前,要把母鱼单独放置在繁殖缸待产,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羊水污染原缸水质,另一方面为避免亲鱼 (尤其是雄鱼和未生产的雌鱼) 吞食幼鱼,也可设置茂密的水草 (如莫斯、金鱼藻、浮萍) 供幼鱼躲藏。最好另准备一个鱼缸,生产后及时将雌鱼捞出,单独放入该缸恢复两至三天,身体恢复后,再合入原主缸。有个别一些品种的的孔雀鱼确实没有吞食幼崽的习惯,根据观察,一般是因整个群体习惯性长期处在高度紧绷的状态中 (水中悬空定止、跳跃式游动),并且从来没有过吃鱼苗的经验,同时该品种小鱼天生体健。在幼鱼护理上,提供充足细小的食物、清洁的水质、避免水流过强,水温保持稳定在 24-26℃有利于幼鱼生长。

饲养环境

建议鱼缸不小于 40 厘米缸,约 20-30 升水。水位不宜过高,建议不高于 30 厘米。水质越稳定,鱼的状态越好,根据饲养密度选择合适尺寸。饲养孔雀鱼的水温在 24℃-26℃为最佳范围。低于 20℃或高于 30℃会影响健康,水温过低容易生病,水温过高容易畸形。夏天需注意遮阳,冬天需要加热棒维持恒温。 PH 值微碱性至中性较好,7.0-8.0 。它们对 PH 有一定适应范围,但避免剧烈波动。硬度为中等偏硬的水质 (GH8-12dGH) 更适合,过软的水不利于其骨骼发育和状态维持。氨和亚硝酸盐需为 0,这是对任何鱼类都致命的毒素,这需要通过硝化系统和定期换水控制。硝酸盐尽量控制在小鱼 20-40mg/L 以下,通过换水稀释。过滤系统选择水流温和的过滤器,如瀑布过滤、水妖精、小型滤筒。孔雀鱼尾鳍大,不喜强水流。过滤能保持水质清洁和提供有益菌生长场所。

孔雀鱼裸缸草缸都可饲养,草缸底砂可选中性底砂 (如溪流砂、鼠砂) 或弱碱性底砂 (如珊瑚砂、贝壳砂) 均可。深色底砂有助于鱼的发色。造景推荐种植水草,水草能提供躲避空间 (尤其对幼鱼和弱势鱼) 、吸收有害物质、改善水质、增加溶氧、美化环境。选择易养、对光照要求不高的品种,如莫斯、水榕、皇冠草、金鱼藻、浮萍等。水草面积约占鱼缸三成左右为宜。可搭配沉木、陶罐、石块等,提供额外的躲藏处,减少压力。光照每天提供 8-10 小时光照,自然光或水族灯。但需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爆藻和过热。鱼缸内水流需保持缓流环境。

鱼病防治

预防大于治疗,新缸需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统,养好水后再放鱼。定期检测水质 (氨、亚硝酸盐、硝酸盐、 PH),保持参数稳定,并避免水温、 PH 等剧烈变化。要有规律换水,用处理过的除氯、温度一致的水换水,每周换水 1/4 - 1/3 。要合理密度,避免过度拥挤。新买的鱼必须单独隔离饲养观察 1-2 周,确认无病后再合缸。不同鱼缸的网捞、吸管等工具分开使用或严格消毒。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,减少惊吓。

常见疾病及治疗:

1 、白点病 (小瓜虫病):最常见的疾病。鱼体、鳍上出现白色小点 (盐粒状),鱼蹭缸,精神萎靡。治疗方法是缓慢升温至 30℃并保持一周 (杀死虫体),配合亚甲基蓝或专用白点药 (按说明使用) 。升温是关键。

2 、水霉病:鱼体受伤或体质弱时感染。症状是伤口或体表出现灰白色棉絮状菌丝。治疗方法是保持水质清洁,升温至 28℃-30℃,使用亚甲基蓝、土霉素或专用水霉药。也可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短时间药浴,风险大需慎用。

3 、烂尾/烂鳍病:细菌感染引起。症状是鳍边缘出现白浊、充血、溃烂、破损。多因水质恶化、打架、咬伤引起。治疗上,改善水质为首要。可配合使用黄粉、土霉素、呋喃西林或专用烂鳍烂尾药。加入 0.3% 浓度的粗盐有辅助作用。

4 、针尾病:幼鱼常见恶性病。尾鳍夹角变小,像针一样夹起来,游动困难,死亡率高。主要因水质恶化,尤其是氨/亚硝酸盐高、水温过低或波动大、密度过大、营养不良引起。极难治疗,重在预防。发现后立即隔离,改善水质。换水、增强过滤、升温至 28-30℃、下盐 (0.3%) 、保证营养。早期发现或可挽救。

5 、肠炎:症状是鱼食欲不振、白便 (拖长条透明或白色粪便) 、肛门红肿、腹胀。多因饵料不洁、变质或过量喂食引起。治疗上停食 1-2 天,升温至 28-30℃,保持水质清洁。可喂食含大蒜素的饲料或使用痢特灵 (呋喃唑酮) 药浴/拌饵。  

 

 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