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龙虾
小龙虾,学名克氏原螯虾 (Procambarus clarkii),俗称红螯虾、路易斯安那螯虾。原产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,可作为观赏虾饲养,亦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食。特点是生命力强、适应力强、饲养相对容易、观赏性强 (尤其红色变种) 。它们活跃、有趣,但对同类和弱小生物有一定攻击性,且是出色的 「越狱」 高手。切勿放生,小龙虾是极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,放生会严重危害本地生态系统,饲养请务必负责到底。
样式
小龙虾成体体长通常 10-15 厘米 (不含螯足),最大可达 20 厘米以上。野生个体通常为橄榄绿、棕绿色或灰褐色,带有红色、橙色或蓝色的斑纹,家养最常见的是人工选育的 「血红龙」 等红色变种,通体鲜红或暗红,非常艳丽。也有蓝色、白色、橘色等变异个体。小龙虾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对发达且不对称的螯足 (钳子),通常一只较大,用于战斗和防御,另一只较小用于精细操作和进食。雄虾的螯足通常比雌虾更大。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,头胸部被坚硬的头胸甲覆盖,头部有 5 对附肢,第一对是触角,第二对是触须较长,用于感知环境,后面 3 对是口器附肢,用于取食。胸部有 5 对步足,包括螯足,腹部有 5 对游泳足和 1 对尾扇。雄虾第一、二对腹肢特化为棒状交接器,位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,需仔细看,螯足通常更粗大。雌虾第一对腹肢退化或消失,生殖孔位于第三对步足基部,游泳足更宽大,为抱卵准备。
习性
小龙虾主要在夜间和黄昏活动觅食,白天多躲藏在洞穴或遮蔽物下。它们绝大部分时间在水底活动,攀爬能力强,能短暂离水。小龙虾天生喜欢挖掘洞穴作为庇护所和繁殖场所,家养环境中会试图挖掘底砂或躲避屋下的底材。它们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,尤其是成年雄性,同种间打斗非常普遍,常导致断肢甚至死亡,它们也会攻击行动缓慢或睡觉的小型鱼类、螺类、小虾等,所以不适合与小型观赏鱼混养。小龙虾是 「越狱」 高手,非常善于攀爬 (过滤管、电线、水草、缸壁水线以上部分),甚至会顶开不牢固的缸盖,饲养小龙虾必须配备牢固的缸盖。小龙虾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脱去旧的外骨骼 (壳),脱壳前会减少活动、停止进食,脱壳后身体极其柔软脆弱,需要躲藏数天直到新壳硬化。脱壳期是它们最危险的时期,易被同类攻击或感染,脱下的壳通常会被它们自己吃掉以补充钙质。
食物
小龙虾是典型的杂食性偏腐食性,自然界中主要以腐肉、水生植物、藻类、有机碎屑、小型水生生物 (蠕虫、昆虫、螺、小鱼等) 为食。家养推荐使用专用虾粮、鳌虾粮,营养均衡,是最佳选择。也可使用沉底性鱼粮、异形鱼粮,颗粒或片状的。日常可使用煮熟的菠菜、南瓜、豌豆、西葫芦、黄瓜 (需去皮去籽) 、胡萝卜片等。这些是良好的植物纤维和维生素来源。饲养小龙虾需提供适量的动物性蛋白,如冷冻或活体的红虫、水蚤、丰年虾、剪碎的鱼肉虾肉、煮熟的鸡蛋等。不宜过多,吃不完及时捞出防止坏水。饲养小龙洗补充钙质非常重要,可使用墨鱼骨,洗净沸水煮过,放入水中任其啃食、专门的钙片或钙粉、虾壳 (自己脱的壳或煮熟的虾壳) 、碾碎的鸡蛋壳等。四样小龙虾一般 1-2 天喂一次即可,宁少勿多,投喂后能在几小时内吃完为佳。脱壳前后可适当增加含钙食物。
繁殖
人工饲养条件下,通常 6-12 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,具体取决于温度、营养和生长速度。小龙虾在水温适宜时,通常 20℃-28°C 时,会发生交配。雄虾会将精子荚传递给雌虾,雌虾将精子释放到卵子上受精,然后将受精卵粘附在腹部游泳足上保护起来,称为 「抱卵」 。抱卵期约 3-4 周,雌虾会变得非常敏感、有攻击性,并寻找安全隐蔽的地方。卵孵化后,幼虾会继续依附在母虾腹部游泳足上生活 1-2 周,经历几次蜕皮后,才离开母虾独立生活。此时幼虾非常小,只有几毫米,需要极其细小的食物,如粉末状幼虾粮、微生物粉、碾碎的饲料、煮熟的蛋黄水等,需提供安全的躲避空间,否则极易被同类或其它水生物吃掉。繁殖小龙虾空间要求高,需要足够大的空间和大量躲避处,否则幼虾存活率极低。小龙虾的同类相食严重,亲虾和稍大的幼虾会捕食弱小幼虾。小龙虾一次抱卵可产数十至数百枚卵,成功繁殖会导致数量激增,务必考虑好如何处理大量后代。若想提高幼虾成活率,需将抱卵母虾单独隔离饲养,并在幼虾离体后将其与母虾分开,并单独精细饲养幼虾。
饲养环境
单养一只成体,缸体建议至少 40 厘米缸,约 30-40 升水。为了虾的健康和活动,每增加一只虾,空间需求需大幅增加,并需大量隔离视线的躲避物。如前所述,同种打斗严重,除非是超大水体 (如池塘) 且提供极其丰富的躲避,否则不推荐群养成体,尤其是雄性。小龙虾的耐受范围广,在 5℃-35°C 之间,最佳生长和活动温度为 20℃-28°C,低于 10°C 活动减少,进入半休眠;高于 30°C 需注意降温增氧。需避免水体剧烈温差变化。小龙虾的 pH 值适应性强,中性至弱碱性较好,pH7.0-8.5 。硬度需要中等偏硬的水 (GH8-15dGH),提供足够的钙镁离子用于甲壳形成,软水会导致脱壳困难甚至死亡。小龙虾对氨和亚硝酸盐非常敏感,需要强大的过滤系统和定期维护。硝酸盐尽量控制在小于 50ppm 以下,高浓度长期影响健康。使用自来水饲养时必须除氯后才能使用。饲养小龙虾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都不可或缺。使用上滤、滤桶、水妖精、底滤均可,滤桶效果较好但需注意进水口保护 (加海绵罩) 。缸体中的水流不宜过强,它们偏好缓流。所有进水口必须用细密海绵包裹,防止幼虾或脱壳软虾被吸入。底材推荐中性或弱碱性底砂,如河沙、黑金砂、大矶砂、陶粒砂等。颗粒不宜过细 (易被搅浑) 或过粗 (缝隙卡住食物残渣),厚度至少 3-5 厘米,满足挖掘需求。饲养小龙虾需提供大量、多种类型的躲避物,这是减少打斗、提供安全感、帮助脱壳的关键。常用的是专用虾屋、陶罐 (打洞或侧放) 、 PVC 管、沉木 (可提供啃食) 、层板石、拱桥、大石块堆砌的洞穴、茂密的水榕类水草 (绑在沉木/石头上) 。它们会挖掘、啃食甚至剪断水草,推荐耐造、根系发达的阴性草,如大水榕、小水榕、铁皇冠、莫斯 (绑牢) 、浮萍 (提供遮荫) 等,避免种植昂贵的或根系浅的草。缸盖是绝对必需品,必须配备牢固、密封性好的缸盖 (玻璃、亚克力、带锁扣的网盖等),防止越狱。小龙虾对光照要求不高,普通 LED 水族灯即可,每天开几小时满足观赏和水草对光照的需要即可,避免强光直射。它们更喜欢昏暗环境。
鱼病防治
饲养小龙虾预防为主,维持优良的水质、提供均衡营养、减少应激是防病关键。常见疾病以及治疗方法: 1 、脱壳失败:无法完全脱出旧壳、脱壳后肢体畸形或断裂、脱壳后死亡。原因是水质不良,尤其是硬度 GH 太低、营养不良缺钙、应激、干扰。防治上保证水质硬度、提供富含钙质的食物和均衡营养、脱壳期间绝对不要惊扰它、提供安全的躲避处。失败后若虾还活着,可能需人工辅助脱壳,但风险高。 2 、真菌感染 (水霉病):症状是体表伤口、眼柄、附肢基部等处出现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附着物。原因一般是伤口感染,打斗、机械损伤、脱壳、水质恶化、温度波动等。防治上保持水质清洁、避免损伤、脱壳期保持水质稳定。轻微感染可尝试盐浴 (谨慎操作,浓度不宜高) 或亚甲基蓝药浴。严重感染可使用专用抗真菌药物 (按说明使用,注意对硝化系统影响) 。 3 、细菌感染:症状是甲壳出现溃疡、红斑、黑斑、体色浑浊、附肢腐烂、活动力下降、拒食。只要原因是水质极度恶化、严重外伤、免疫力低下。预防是关键,第一步当隔离病虾。轻微可尝试改善水质、升温至 28°℃、下盐。严重需使用广谱抗菌药,如土霉素、黄粉,注意剂量和对硝化系统的冲击。抗生素需慎用。 4 、寄生虫:症状是体表可见蠕虫状、锚状、或白色小点 (纤毛虫) 附着,虾烦躁不安,摩擦物体。防治上第一步当隔离病虾。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药物 (如敌百虫、福尔马林、硫酸铜等,药物对无脊椎动物毒性很大,务必精确计算剂量。也可尝试高浓度盐浴,但操作风险高。 5 、应激反应:症状是过度跳跃、长时间躲藏不动、拒食、颜色暗淡。原因常是环境剧变、过度打扰、光照过强、缺乏躲避、受到威胁。防治上保持环境稳定、提供充足躲避、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(如敲缸、频繁捞取) 、保持柔和光照。 新虾入缸一定要过温过水,必须严格操作,让虾缓慢适应新水质 (温度、 pH 、硬度等) 。新虾最好单独隔离饲养观察 1-2 周,做好检疫流程,确认健康无病后再入主缸,防止给原缸带入病原。
作者:一冰
链接:https://kun.fish/xiaolongxia.html
文章版权归 Kun.fish 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