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子美人

燕子美人燕子美人,学名 (Iriatherina werneri),别名丝鳍彩虹鱼、韦氏丝鳍鱼、线鳍美人。分类上属鲤形目、鲤科、丝鳍鱼属 (或单独分类为丝鳍鱼科)。产地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 (约克角半岛) 和新几内亚岛南部的热带淡水水域,如沼泽、小溪、河流缓流区、湖泊边缘等植被茂密、水流平缓的水域。燕子美人以其雄鱼极其华丽、飘逸如丝带的鳍条而闻名,是小型观赏鱼中非常独特且优雅的品种。性情温和,适合草缸或生态缸饲养,但相对娇贵,对水质波动敏感。燕子美人是小型鱼,成鱼体长通常为 3-5 厘米 (雄鱼较大,鳍更长),在良好的人工饲养环境下,通常能活 3-5 年。

燕子美人样式

燕子美人的身体基色为银白色或浅黄褐色,体侧有一条明显的蓝灰色或古铜色纵带,从鳃盖后延伸至尾柄。腹部颜色较浅。鳍是燕子美人最显著的特征,尤其是雄鱼。它们的背鳍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高耸,通常呈黑色或深色,边缘可能有黄色或红色;第二部分背鳍和臀鳍的鳍条极度延长,呈丝带状,飘逸灵动。丝状鳍条长度甚至可超过其体长。臀鳍鳍条同样极度延长成丝带状,颜色丰富,常带有鲜艳的红色、橙色或黄色,边缘可能有黑色。尾鳍呈深分叉,中央鳍条也常常延长成针状。腹鳍相对较小,也可能有延长。燕子美人的雌鱼体型较小,各鳍短而圆润,没有雄鱼那样夸张的丝状延长鳍。体色也相对朴素,纵带明显但整体颜色不如雄鱼鲜艳,雄鱼和雌鱼外观差异极大,非常容易区分。

燕子美人习性

燕子美人鱼的性情非常温和、胆小,不喜欢争斗,但雄鱼在求偶期可能会在雌鱼面前展示,或与其他雄鱼有轻微竞争 (展示鳍条为主,较少发生激烈打斗)。鱼所在的活动区域相对偏好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。燕子美人的群居性强,是典型的群居鱼类,建议群养至少 6 条以上,最好 10 条或更多。群游时它们更有安全感,状态更好,雄鱼的展示行为也更频繁和壮观。单独或数量太少饲养会导致其紧张、躲藏、体色暗淡。燕子美人因胆小容易受到惊吓,突然的强光、噪音、拍打缸壁或大型鱼靠近都可能使其惊慌乱窜,容易撞伤或导致紧迫,所以它们需要安静的饲养环境和提供充足的躲避空间。饲养燕子美人的水流较小,它们偏好缓流或静水环境,它们的原生生存环境一般在水流缓慢的沼泽、池塘边缘,所以鱼缸中水流不宜过强,以免消耗其过多体力,损害其脆弱的丝状鳍。

燕子美人食物

燕子美人的食性属杂食性,偏肉食性偏昆虫食性。在自然界中主要摄食小型昆虫、浮游动物、藻类等。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主食为优质小型颗粒饲料、薄片饲料 (需选择易悬浮或缓沉型)。饲养燕子美人的最佳食物是活饵,能提供最佳营养并促进发色和繁殖。推荐丰年虾的无节幼虫或成虫、水蚤、红虫、微虫、白线虫、水蚯蚓等。喂食时候需要注意食物颗粒必须细小,因燕子美人嘴小,它们的摄食速度较慢,也应避免与抢食凶猛的鱼混养。投喂冷冻饵料需解冻洗净。活饵是刺激繁殖的关键,要保持它们的饮食多样性。

燕子美人繁殖

燕子美人是粘性卵散播者。它们没有护卵护幼行为,反而会吃卵。繁殖燕子美人的繁殖缸需要单独设置。小缸即可 (20-30 升),弱酸性 pH 值 6.0-6.5,并使用低硬度的软水,温度略高于日常的饲养温度。缸内需密植细叶水草 (如莫斯、金鱼藻、丝叶狸藻) 或铺设毛线团/产卵拖把作为产卵介质。水体需要非常柔和的水流和光照。在亲鱼的使用上,选择健康、体色鲜艳、活跃的雄鱼和腹部饱满的雌鱼放入繁殖缸,每只雄配搭配一到两只雌。在求偶过程中,雄鱼会向雌鱼展示其华丽的鳍条,并引导雌鱼到产卵介质处。雌鱼每次产下少量粘性卵,通常几颗到十几颗,附着在水草或产卵拖把上。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天。产卵通常几天后结束,此刻必须立即将亲鱼移出繁殖缸,否则它们会吃掉大部分鱼卵。下一步孵化,因燕子美人的鱼卵对光敏感,需保持环境昏暗。在 26-28°C 下,鱼卵约在 7-10 天后孵化。刚起飞的育苗极其细小,开口食物要求极高。首选草履虫,几天后可过渡到自孵化的超细丰年虾幼虫。饲养鱼苗的水质必须非常清洁稳定,少量换水时当循序渐进。刚孵化的小鱼苗生长缓慢,体质柔弱,需要耐心和细致的照顾,当避免过高的死亡率。

燕子美人饲养环境

鱼缸尺寸建议不小于 60 厘米长的鱼缸,约 40-60 升水量。水体表面积要大,更大的空间更利于群游和减少紧迫。水质要求上,饲养温度 24℃-28°C 是最佳范围,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。pH 值为弱酸性至中性 (6.0 - 7.0),避免碱性硬水。水硬度上,在软水至中等硬度 (GH 5-12 dGH) 为佳。燕子美人鱼对氨和亚硝酸盐极度敏感,必须无限接近零。硝酸盐也应尽量低,小于 20ppm。饲养燕子美人需要成熟稳定的硝化系统。在鱼缸换水上,最好定期、少量、缓慢地换水,每周换水达到四分之一,使用与原缸水温、水质接近的新水时要提前去除氯和氯胺,并调整 pH 和硬度,同时当避免一次性大量换水造成水质震荡。在过滤系统的选择上,当选择高效的过滤以保证水质,但水流必须非常柔和,出水口可加装百合花口、海绵或调整方向分散水流,滤材当注重生化过滤能力。在造景的选择上,水草建议密植水草,以提供躲避、安全感、产卵场所和稳定水质。推荐后景用较高水草,如绿菊、宫廷草等,中前景用茂密的中小型草,如莫斯、椒草、矮珍珠、牛毛毡等,浮萍类的如槐叶萍、圆心萍等,能提供安全感并吸收多余养分。造景底床常选用深色底沙,如热带雨林沙、鼠沙,有助于衬托其体色。躲避物选用沉木、岩石、陶罐等可提供额外的躲藏空间,增加隐私,减少紧迫。水体的光照达到中等光照即可,为满足水草生长需求。燕子美人鱼适合的混养伙伴是其它性情温和、体型相近、对水质要求类似的小型鱼。如其他小型灯鱼 (绿莲灯、宝莲灯、喷火灯等,避免红鼻剪刀等过于活泼的)、小型鼠鱼 (熊猫鼠、精灵鼠等)、小型温和的异形 (如小精灵、黄金大帆)、小型虾类 (樱花虾、极火虾等,刚孵化的小虾可能被吃)。混养要避免任何具有攻击性或爱啃咬鱼鳍的品类 (如虎皮鱼、玫瑰鲫、部分慈鲷)、体型过大或过于活跃的鱼。

燕子美人鱼病防治

鱼病防治当以预防为主,水质稳定是重中之重。保持各项水质参数稳定在适宜范围内,避免氨、亚硝酸盐超标和 pH 和硬度剧烈波动,最好定期检测水质。水体做有规律的维护,定期、少量换水,及时清理残饵和粪便。规避缸中的紧迫感,提供充足躲避空间、密植水草、保持环境安静、避免突然的强光和惊吓、维持合适的种群数量、避免与攻击性鱼类混养。在饲喂上多提供营养均衡、适口的食物,避免过度喂食污染水质。新鱼合缸前做好检疫工作,新购入的鱼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,至少 2-4 周,确认无病无虫后再放入主缸,在入缸过程中也当谨慎入缸,过温过水的操作要细致缓慢。 燕子美人的常见疾病及防治: 1、白点病:症状为身体和鳍上出现白色小颗粒 (盐粒状)。病因为小瓜虫寄生,常因水温骤降或新鱼带入引发。防治上要缓慢升温至 28℃-30°C 并保持至少一周;可使用含亚甲基蓝或专用白点治疗剂,按说明使用,同时注意剂量和对硝化系统的影响。加强换水,清理残饵。 2、烂鳍/烂尾病:症状是鱼鳍边缘出现白浊、破损、溃烂、血丝,严重时可能只剩鳍骨。病因为细菌感染 (如柱状屈挠杆菌),常由水质恶化、打架、物理损伤后感染引发。燕子美人的长鳍尤其脆弱。治疗上改善水质是根本,水体需进行换水。轻症可通过保持优质水质自愈,重症需使用抗菌药物 (如黄粉/呋喃西林、土霉素、专治细菌感染的鱼药)。隔离病鱼治疗,并移除可能咬鳍的混养鱼。 3、水霉病:症状是伤口或体表出现棉絮状、灰白色菌丝。病因为水霉菌感染,常在鱼体受伤 (如打架、擦伤、其他疾病导致体表损伤) 后,于水质不良时发生。防治上当保持水质清洁。可单独药浴亚甲基蓝、孔雀石绿 (注意毒性强且致癌,慎用) 或专用水霉治疗剂。主缸可下盐,但需注意剂量和对水草以及无脊椎动物的影响。 4、细菌性感染 (败血症等):症状是体色发黑、呆滞、离群、拒食、体表或内脏出血 (红斑、血丝)、腹水、突眼等。病因时多种细菌引起,通常由长期水质恶劣或鱼体免疫力低下导致。此症状防治相对棘手,早期发现是关键,发现第一时间立即隔离。治疗上使用强效广谱抗菌药 (如含恩诺沙星、氟苯尼考、磺胺类成分的鱼药),需按说明足量足疗程使用,同时必须大幅改善水质。一般情况下的治愈率不高。 5 寄生虫 (体内外):症状是蹭缸、呼吸急促、消瘦、腹胀、粪便异常等。防治上根据具体寄生虫种类用药 (如甲硝唑治六鞭毛虫、内寄药治肠道寄生虫、福尔马林/高锰酸钾药浴治外寄等)。确诊相对困难,预防和定期的检疫更重要。  

燕子美人

 

 

正文完
 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