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船鱼

战船鱼

战船鱼,学名 「Osphronemus goramy」,原产于东南亚 (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),其在生物学上属于丝足鲈属。根据现存的资料得知,原生的战船鱼目前发现有 4 种,分别正好对应了丝足鲈属的 4 个分类——灰战船鱼 (丝足鲈),古代战船鱼 (宽丝足鲈),七间战船鱼 (七纹丝足鲈),艾索顿战船 (露齿丝足鲈)。战船鱼别名招财鱼 (寓意吉祥)、古战船、大飞船。战船鱼体型大 (人工饲养可达 50-70 厘米)、改良品相多种,寿命长 (10 年以上),以强健和领地意识强著称。

战船鱼

样式

战船鱼体型侧扁,背部隆起,成年后头部突出。颜色常见银白色、粉红色 (白化品种) 或灰黑色;幼鱼体侧有暗条纹,成鱼褪去,鱼的鳍部胸鳍呈丝状延长,尾鳍圆形或扇形。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自然界中的四种原生战船鱼。

1、艾索顿战船鱼 (Elephant ear gourami)(拉丁学名:Osphronemus exodon) 又称盘古战船鱼,此鱼是战船鱼族群中最容易辨别的鱼,因为其最大的特征是嘴巴密合时,其牙齿外露,尤其是以外缘牙齿最为明显。主要分布在柬埔寨区域的湄公河流域,丝足鲈属中最晚被发现的鱼种,也是最珍稀的品种,进口数量少之又少,价格居高不下。

战船鱼

2、七间战船鱼 (Raitagurami 芬兰语)(拉丁学名:Osphronemus septemfasciatus),原生鱼,在国内,很多玩家将七间战船鱼与灰战船鱼混为一谈,实际上,两种鱼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都很相似,虽然相似,但是还是容易区分的。七间战船鱼的体侧有 6—7 条竖纹,幼年的时候特别明显,幼年的灰战船鱼也会有竖纹,但是可能多达 7—10 条竖纹。同时七间战船鱼在原产地不同的流域,发现过体表绿色和红色的变种,唯一不变的就是纹路。

战船鱼

3、古战船鱼 (Giant red tail gourami)(拉丁学名:Osphronemus laticlavius),原生鱼,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红尾招财鱼,是丝足鲈原生 4 种颜色最鲜艳的,黑体红鳍是最显著的特点,是很受欢迎的品种。提到古代战船鱼,这里不得不说沙巴加雷战船鱼,沙巴一 Sabah 即马来西亚的一州,而战船鱼在东南亚地区统称 Kaloi 一加雷,因此简单说就是来自沙巴州的战船鱼一沙巴加雷 Sabah Kaloi。沙巴加雷从科学角度来说,并非新物种,属于一种区域性变异,其特色会受到不同流域的影响,而导致个体之间有差异。沙巴加雷在学术上有人将其归纳为古代战船鱼,至于到底是不是并没有科学定论。

战船鱼

战船鱼

4、灰战船鱼 (Grey giant gourami)(拉丁学名:Osphronemus goramy),原生鱼,分布范围遍布东南亚地区,泰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地。成鱼体鳍皆灰黑,鱼鳞鳞框黑色,头唇间呈现大切角的落差,雄鱼额头有隆起之驼峰。体型为丝足鲈属中最大。

战船鱼

习性

战船鱼领地意识强,可能攻击其他鱼 (尤其同类),但幼鱼较温和,成鱼独居倾向明显。战船鱼活动空间一般在中下层水域游动,偶尔到水面换气 (具辅助呼吸器官,可吞咽空气)。战船鱼体质好,适应性强,耐低氧,但对水质波动敏感。

战船鱼

食物

战船鱼属杂食性于,偏肉食。人工饲料一般为大型颗粒饲料、沉底饲料,辅助补充一定量的活饵,包括小鱼虾、面包虫、水蚯蚓 (需消毒),偶尔也需投喂蔬菜 (菠菜、黄瓜)。喂食频率在每日 1-2 次,5 分钟内吃完为宜,避免过量。

战船鱼

繁殖

在战船鱼的公募区分上,成年雄性头部隆起更明显,背鳍末端尖长。战船鱼的繁殖,将亲鱼放置于水温 28-30℃,pH 6.5-7.5,需大型繁殖缸 (≥1 米),亲鱼会筑泡巢 (雄鱼负责),产卵后移走雌鱼,雄鱼护卵。幼苗卵 2-3 天孵化,这期间要加强护理,幼鱼 3 天后喂洄水或超细粉末饲料。

战船鱼饲养环境

建议鱼缸尺寸不小于 200 升 (成鱼建议 500 升以上)。水质上一般温度维持在 24℃-30℃(最佳 26℃-28℃),pH 6.0-8.0(中性为佳)。每周换水 1/3,保持低氨氮、亚硝酸盐。在鱼缸布景上,提供沉木、岩石划分领地,避免密集装饰 (需游泳空间),水草多使用强健水草 (如水榕) 来种植,来尽量避免被啃食。

战船鱼

鱼病防治

1、白点病 (小瓜虫),症状为体表白点,摩擦物体。治疗方法是升温至 30℃+0.3% 盐浴,或亚甲基蓝药浴。2、水霉病,症状是棉絮状菌丝附着。治疗方法是使用孔雀石绿或专用真菌药,改善水质。3、肠炎,症状为白便、拒食。治疗方案为停食 2 天,后喂痢特灵药饵 (5mg/公斤饲料)。预防大于治疗,每当有新鱼合缸之际,新鱼当提前检疫,做好过水,避免水质温差的骤变。还需定期清洗滤材,避免残饵分辨的过度腐败,控制水体菌群的滋养。  

战船鱼

 

正文完
 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