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丽莎白短鲷,学名 (Apistogramma elizabethae),别名伊丽莎白凤凰、伊丽莎白阿卡西,辐鳍鱼纲> 鲈形目> 慈鲷科> 隐带丽鱼属。原产地南美洲巴西境内内格罗河上游支流 (如 Unini 河、 Uaupés 河) 的黑水流域。伊丽莎白短鲷是非常受欢迎且珍贵的小型观赏慈鲷之一,以其独特的色彩和优雅的姿态著称。属于中高阶的短鲷品种,对水质要求较高。
样式
典型的短鲷体型,侧扁,体长通常在 5-7 厘米左右,雄鱼明显大于雌鱼。雄鱼色彩华丽,体色以金属蓝色或蓝绿色为基底,闪耀着强烈的金属光泽,头部至鳃盖区域常带有红色、橙色或金色的斑点或纹路。背鳍高耸且延伸较长,边缘通常带有鲜艳的红色或橙色镶边,鳍条尖端有时为白色。尾鳍呈矛状或琴状 (上下叶延长),具有非常独特的尾花——即尾鳍末端上下叶各有一个醒目的、通常呈亮黄色或橙色的圆斑 (像两朵小花),这是伊丽莎白短鲷最显著的特征之一。臀鳍前几根硬棘可能延长,边缘也可能带有颜色。体侧可能有不明显的深色侧线或斑点。雌鱼体型较小,体色相对朴素,通常为淡黄色或米黄色。在繁殖期会展现出非常鲜艳的明黄色 (有时带柠檬绿),腹部尤其鲜亮,体侧中部通常有一条贯穿头尾的黑色纵带 (状态好时非常明显),鳃盖后方有时可见一个黑斑,雌鱼的各鳍相对短小,无色或略带黄色,无雄鱼的华丽特征。
习性
雄鱼有较强的领域性,尤其是在繁殖期,会对同种雄鱼或其他入侵其领地的鱼类表现出攻击性。伊丽莎白短鲷典型的洞穴产卵鱼类,需要提供合适的洞穴 (如椰子壳、陶罐、专用鲷罐、沉木形成的缝隙) 作为巢穴和避难所。它们主要在鱼缸的中下层水域活动,喜欢在底砂、沉木、水草和洞穴附近游弋探索。伊丽莎白短鲷性格相对温和,对非同种且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鱼类 (如上层活动的灯鱼) 通常比较温和,适合混养。但混养空间需足够大,并设置视觉屏障。饲养稳定后,它们会对饲主产生好奇,在喂食时表现活跃,互动性较好。繁殖期间雌鱼具有强烈的护卵和护幼本能,是尽职的母亲。繁殖期间雌鱼会变得非常有攻击性,保护巢穴和幼鱼。
食物
伊丽莎白短鲷是杂食性偏肉食,在野外主要捕食小型水生昆虫、蠕虫、甲壳类动物和浮游生物。人工饲养环境下,主要食物是高品质的缓沉性小型肉食性/慈鲷专用颗粒饲料或薄片饲料。补充一定的活饵和冷冻饵料对促进发色、增强体质和刺激繁殖至关重要。推荐冷冻/活体丰年虾、冷冻/活体血红虫 (红虫) 、冷冻/活体水蚤、冷冻/活体丝蚯蚓 (线虫) 、白虫、微虫、草履虫 (针对刚孵化的幼鱼) 等。饲养伊丽莎白短鲷我们当避免长期只喂单一干饲料。喂食活饵要注意来源安全,避免带入病菌,冷冻饵料需完全解冻再喂。喂食频率每天 1-2 次,以少量多餐为宜,5 分钟内吃完为佳。
繁殖
伊丽莎白短鲷属于 「强配型」,雄鱼有时会过度追逐雌鱼。所以在亲鱼选择上通常采用一雄多雌 (如 1 雄 2-3 雌) 的方式,以分散雄鱼注意力,减少对单一雌鱼的追逐压力,鱼缸内需提供多个洞穴供雌鱼选择。伊丽莎白短鲷的繁殖信号是,雌鱼体色变为鲜艳的明黄色,黑色纵带明显,并开始频繁清洁选定的洞穴,雄鱼色彩更加艳丽,积极展示并引诱雌鱼。繁殖开始,雌鱼在洞穴内壁或顶部产卵,鱼卵完成受精后,雌鱼负责护卵、扇动水流保证氧气供应和清洁卵粒。雌鱼一次产卵量约为 50-150 粒,视雌鱼大小和成熟度而定。保持水温 26℃-28°C 时,鱼卵约 2-3 天孵化。刚孵出的仔鱼靠卵黄囊生存,约 5-7 天后卵黄吸收完毕,开始离开洞穴游动觅食。此时雌鱼会带领并保护鱼群。刚起飞的鱼苗极小,需要极细小的开口食物,草履虫是最佳选择,其次是刚孵化的超细丰年虾幼虫 (有时也偏大) 、微虫。几天后可逐步过渡到稍大的丰年虾幼虫。育幼期间保持水质稳定清洁至关重要,需少量、频繁换水 (例如每天换 10%),避免使用强水流冲击鱼苗。繁殖期间和育幼早期最好将繁殖组单独饲养,避免其他鱼干扰或吞食鱼苗。
饲养环境
鱼缸尺寸最小建议为 45x30x30cm (约 40 升) 用于单养或一雄一雌。若要一雄多雌或进行混养,建议 60cm 缸或更大。在水质方面,pH 值弱酸性,理想范围 4.5-6.0,耐受范围可能稍宽 (4.0-6.5),但越接近原生黑水环境越好。硬度是极软水,总硬度 GH 最好低于 5°dH,理想接近 0-3°dH 。饲养温度在 24°C-28°C,繁殖期建议 26℃-28°C 。导电度/TDS 非常低,理想低于 50µS/cm,原生地甚至可低于 20µS/cm 。定期换水,每周更换 20%-30% 的水量,使用处理过的软水 (RO 水或软化水) 或经过充分晾晒、煮沸或添加调水剂 (如榄仁叶提取液、黑水素) 的自来水/纯净水,新水参数 (尤其 pH 、温度) 需尽量接近缸内水。饲养伊丽莎白短鲷需使用温和的水流过滤 (如海绵过滤器、水妖精、水流较小的外置滤桶),避免强水流冲击。保证水质清洁,氨和亚硝酸盐目标为 0,硝酸盐尽量低。在造景这一块,常使用的底砂为深色底砂 (如热带雨林砂、鼠砂、大矶砂),有助于衬托体色和模拟自然环境,避免使用会硬水的珊瑚砂、贝壳砂。沉木必不可少,提供躲避、划分领地、降低 pH 和硬度、释放腐殖酸 (模拟黑水),选择造型自然的枝条沉木或根状沉木。强烈推荐添加榄仁叶或橡树叶,缓慢释放腐殖酸、单宁酸,有效降低 pH 和硬度,营造自然黑水环境,同时具有轻微的抗菌作用,让鱼更有安全感,需定期更换腐烂的叶子。提供多个尺寸合适的洞穴 (鲷罐、椰子壳、小陶罐、石块/沉木缝隙),供躲藏和繁殖。水草非必需,但可以种植耐弱光、低肥需求的阴性水草 (如小水榕、铁皇冠、细叶铁皇冠、椒草、莫斯等),增加美观度和提供安全感。避免需要强光和硬水的水草。伊丽莎白短鲷偏好较暗或柔和的光线,可通过浮萍、沉木遮挡或降低光照强度来实现。
鱼病防治
伊丽莎白短鲷对水质波动非常敏感,易因水质不良或应激诱发疾病。维持理想且稳定的水质参数是防病根本,避免水温、 pH 剧烈波动。新鱼入缸前务必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 (至少 2-4 周),观察是否有疾病征兆。新鱼入缸时,务必仔细进行过温 (平衡水温) 和长时间缓慢的过水 (逐步混合袋中水和缸中水,让鱼适应水质差异) 。日常饲养中,保持环境安静,减少不必要的打扰,要提供充足的躲避空间。多样化喂食,保证营养均衡,增强体质。 常见疾病与防治: 1 、水霉病/白毛病,症状是体表出现棉絮状白毛。常因低温、外伤或水质恶化引起。治疗方法是升温至 28℃-30°C,加强换水改善水质。可使用亚甲基蓝、特灭菌+敌百虫 (按说明谨慎使用) 或专门的抗真菌药物治疗。 2 、细菌性感染 (烂鳍、烂鳃、体表溃疡),症状是鳍缘溃烂、体表出血或溃烂、鳃丝肿胀发白等。治疗上改善水质是基础。可使用黄粉 (呋喃西林) 、特灭菌、或含土霉素/庆大霉素等成分的抗生素治疗 (需隔离治疗) 。 3 、体内寄生虫 (如毛细线虫、六鞭毛虫),症状是鱼只消瘦、食欲不振、拖白便或透明便、腹部肿胀或凹陷。治疗方法是使用专用驱虫药 (如甲硝唑、大白片内寄版) 。需隔离治疗。预防性定期检疫和避免喂食不洁活饵很重要。 4 、体外寄生虫 (如白点病/小瓜虫),症状是体表、鳍上出现白色小点,鱼摩擦物体。治疗方法是升温至 30°C(需缓慢进行),保持一周以上。或使用含亚甲基蓝、孔雀石绿 (慎用) 或硫酸铜 (极谨慎!对无鳞鱼敏感,伊丽莎白慎用!) 成分的药物治疗。新药如艾莎 Exit 效果较好。 5 、肠炎/腹水,症状是食欲废绝、腹部肿胀、肛门红肿、可能伴随白便。治疗方法是停食,改善水质。可使用甲硝唑、痢特灵 (呋喃唑酮) 或专用肠炎药治疗。病因复杂 (细菌、寄生虫、喂食不当等),需对症下药。 用药上应当注意,短鲷对药物比较敏感,务必精确计算剂量,宁少勿多。尽量隔离治疗,避免药物影响主缸硝化系统和其他生物。用药期间加强打氧 (气泵) 。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,了解禁忌和副作用。优先使用温和、水族专用的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