鳑鲏鱼是一类小型淡水鱼,属于鲤科 (Cyprinidae) 鳑鲏亚科 (Acheilognathinae),常见种类如高体鳑鲏 (Rhodeus ocellatus)、中华鳑鲏 (Rhodeus sinensis) 等 (别名四方皮、彩石鲋、苦扁屎),广泛分布于东亚、欧洲的溪流、湖泊和池塘中。它们以鲜艳的体色、独特的繁殖习性和强适应力受到原生鱼爱好者的喜爱。寿命野生环境 2~3 年,人工饲养可达 3~5 年。体型一般 5~10cm,最大不超过 15cm。
样式
鳑鲏种类繁多,常见观赏品种包括高体鳑鲏、中华鳑鲏、火山鳑鲏、彩石鳑鲏等。高体鳑鲏雄鱼繁殖期体侧呈橙红加蓝绿金属光泽,雌鱼银灰色,全国广泛分布。中华鳑鲏体型较小,雄鱼呈淡紫红色,侧线明显,常见于华东、华南区域。火山鳑鲏为人工选育品种,体色深红如火山喷发,在水族市场可以见到。彩石鳑鲏,体侧有珍珠般闪亮斑点,雄鱼鳍缘带黑边,在长江流域有许多分布。雌雄鱼常见的区别在于雄鱼体色鲜艳,鳍较长,繁殖期婚姻色明显,雌鱼体色较淡,腹部圆润,产卵管突出 (繁殖期可见)。
习性
鳑鲏鱼群居性强,喜欢成群活动,水族箱建议饲养 5~10 条以上。它们温和胆小,适合与小型温和鱼混养 (如青鳉、小鲃、虾虎鱼)。鳑鲏鱼的适应性极强,可耐低温 (0~30℃),最适温度 15~25℃。 鳑鲏鱼具有与河蚌共生繁殖 (雌鱼产卵于河蚌鳃腔内,幼鱼在蚌内孵化) 特殊行为。鳑鲏鱼的领地意识强 (繁殖期雄鱼会驱赶同类)。
食物
鳑鲏鱼是杂食性鱼类,野生环境下喜欢吃藻类、水生昆虫、浮游生物、有机碎屑。人工饲养条件下,主食多为小型颗粒饲料、薄片、冷冻红虫、水蚤。在家庭饲养过程中,我们可以适当的为小鱼补充植物纤维,常使用投喂煮熟的菠菜、南瓜等。也可在野外打捞一些活饵,例如水蚤、孑孓等来增强体色。
繁殖
鳑鲏鱼的繁殖适宜水温为 18~25℃(春季至初夏易繁殖)。光照常采用自然光或柔和灯光刺激发情。鳑鲏鱼繁殖的必备条件是活河蚌 (如无齿蚌、圆顶珠蚌),因鳑鲏依赖河蚌繁殖。鳑鲏鱼的繁殖过程中,雄鱼体色变艳,追逐雌鱼。雌鱼伸出产卵管,将卵产入河蚌的鳃腔内。雄鱼在蚌附近排精,精子随水流进入蚌内受精。鱼卵在蚌内孵化 (约 2~4 周),幼鱼游出后需喂洄水或微虫。小鱼孵化后,我们需要记得在繁殖后移走河蚌,避免其死亡污染水质, 并且幼鱼需单独饲养,需把亲鱼移出繁殖缸,避免被成鱼吞食。
饲养环境
饲养鳑鲏鱼最好用大一些的缸体,建议最小缸体不要小于 40cm(适合 5~10 条)。水质要求在 pH 6.5~8.0,硬度中等,避免强酸或强碱。过滤系统低至中水流 (溪流缸可配瀑布过滤)。底砂常使用河沙、溪流石 (模拟自然栖息地)。在造景方面,常见使用的水草有水兰、金鱼藻、莫斯等,以提供一定的躲避以及隐私。玩家们在缸中常搭配一些沉木和石块来营造洞穴和阴影区,来尽量打造出鳑鲏鱼原生状态下的栖息环境来。鳑鲏鱼适合混养的鱼类有青鳉、小鲃、虾虎鱼、黑壳虾等,但需避免混养大型凶猛鱼 (如鳜鱼、雷龙)、爱啄鳍的鱼 (如虎皮鱼) 等。
鱼病防治
鳑鲏鱼的常见疾病有白点病、水霉病、烂鳍病、寄生虫病等。白点病的表现为,体表白点,摩擦物体,那时我们需要升温至 28℃加盐浴,使用白点净。水霉病的症状是棉絮状菌丝附着,需要使用亚甲基蓝药浴,并尽快改善水质。烂鳍病的表现是鱼鳍溃烂、充血,常用药物是使用黄粉或土霉素药浴,加强水体的过滤。寄生虫病下的鱼,鱼体消瘦、异常游动 ,那时当使用福尔马林或专用驱虫剂来治疗病体。预防措施大于治疗手法!我们尽量做到保持水质清洁 (每周换水 1/3)。新鱼入缸前检疫 (淡盐水浴 5 分钟)。 同时避免水质水温的剧烈波动,每一顿不要投喂过多从而导致残饵对水质的污染。